365纱线网

童年的回忆!再次遇见手摇纺纱车

来源:Mmjjyy0908
2022-10-11 09:27

  在沙家浜民风民俗展览馆里,我看见了一架竹木制作的手摇纺纱车。端详这架纺车,凝视这架纺车边裹着蓝布头巾,系着藏青作襟,专心致志地摇车纺纱的“老奶奶”,我失声叫道:“哟,她多像我的妈妈!”于是乎,时光隧道点化我,引我晃晃悠悠地回到了孩提年代。

图片选于网络

  我童年时候的苏南农村,家家户户都有一架甚至好几架这样的纺车。那年月,男耕女织了几千年的华夏民族,那勤劳、淳朴的水乡子民,轰轰烈烈地迎来了妇女能顶半爿天的非常时代。“半爿天”们白天要和男子汉一样的耕地播种、收割打场、筑坝挑河,夜晚又得吱吱吱地摇转竹木纺纱车纺黄纱,吧嗒吧嗒地推动木制织布机织土布,她们总是这么的夜以继日地劳碌。夏天,月光下的纳凉场头,“蚊烟堆”哔哔噗噗地爆着火星制造出呛人的青烟,熏得人“热泪盈眶”,可劳累了一天的老妈与队里的妇女们,聚集在这浓重的烟气里,吱吱呀呀竞赛似的摇车纺纱;冬夜,摇曳的豆油灯下,老妈往脚炉续几把砻糠,暖一暖冻得有些僵麻的手,刚歇口气的纺车又被吱吱呀呀地转得飞快;雨雪天气,黄纱发放点里挤满了冒着一头雾气,浑身滴答着水滴的年轻妇女:她们揭开一层又一层油布,把干蓬蓬的黄纱递上柜台。那年月,拖儿带女的夫妻俩,尽管一年做四百多个工(十个工分为一工,强劳动力一天可以得到十多个工分),可是年终分红,空空的红纸袋上却写着:“透支……”时间进入到割资本主义尾巴的岁月,农家人更得靠用几截竹片,几段树枝,缠上几庹纱线制作的纺车所纺出的黄纱(一斤黄纱至少要纺两个通宵达旦),换得几个小钱,解决一家人的油盐酱醋花销,还有孩子上学用的铅笔本子。

图片选于网络

  我母亲是眼盯着纺车,心系着黄纱去世的。那是一个乍暖还寒的早春清晨,由于哮喘病的折磨,移身解手后勉强摸回床榻的母亲,吭吭地咳着,呼呼地喘息着,整个身子像筛糠似地抖动。见着我,老人家指了指搁在鞋床上的一绞黄纱,嘱咐我说:“小济,我想吃干糕……”于是我飞奔着跑到五六里路以外的小镇子,缴上黄纱后买了干糕,又百米冲刺般地跑回家,来回一共只花了四十多分钟。可是我还是迟到了,当我把干糕送到母亲床边,老人家的手倏然滑落,永远永远地闭上了忧郁了一生的眼睛,只是那两行浑浊的泪水,似乎还在她干瘪的脸腮上慢慢、慢慢地滚落。

 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,老屋早已只在记忆里才能够模模糊糊地寻见,母亲的纺车也早已经不见了踪影。可是我见着沙家浜这架纺车,它是中国农村里千千万万架手摇竹木纺纱车的缩影,就是我母亲的那架手摇纺纱车的涅槃。

工会24小时

关于我们 |版权声明 |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:010-12345678 |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:010-12345678
Copyright © 2008-2022 by www.365yarn.com. all rights reserved